目录

2022小结

大雾重重 时代喧哗造物忙

今天是2022年1月18日,农历腊月十六,早盘的时候,獐子岛——扇贝的神,开盘后直线拉升至涨停,原因是网传汤加火山爆发致扇贝涌入獐子岛,预计其收益将增长100%以上。感到荒诞之余即兴写了个《獐子岛之歌》:

獐子岛啊你人杰又地灵

太平洋的扇贝最先游到你

獐子岛 獐子岛

A股最大的奇迹

汤加还在冒热气

开盘就涨十厘米

獐子岛你是扇贝的福地

太平洋的暖流它永远汇聚这里

獐子岛 獐子岛

扇贝最能识人心

ST前离开你

回来就送你涨停

其实灵感来自于《后会无期》这部电影的插曲《东极岛之歌》,距离第一次听这首歌已经过去八年了,但是旋律朗朗上口,一遍就可以记住。八年过去,韩寒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四海》即将要上映了,我大学生活的四年也即将结束。想到他,又想到过去“博览韩书”的自己,不禁有点唏嘘,以前的我也总爱写点东西,大学后便没动过笔了,抱着一丝惶恐,久久搁置的大学小结算是跌跌绊绊地开始了。

但还是说会韩寒,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十年老粉”,我似乎是看着他如何从一个“愤青”变得温和,从一个不羁少年变成孩子的爹,从一名赛车手兼作家转型为一个导演兼投资人——受他影响,我的轨迹似乎也是他的一个滞后项。还记得初中毕业时,同桌给我的评价是(缺点)“性格乖张”,高中一个要好的同学说我“戾气太重”,尽管我从未想过去改正这些“缺点”——甚至从没当作是一种缺点,但现在的我似乎是少了一些这样的痕迹。凡事分“对错”的少年韩寒,已变成讲“利弊”的中年韩叔,我还是过去的我吗(笑)。但又不知道变了多少,高中时候总想着和初中变得不一样,现在的我倒又羡慕起高中的自己了,每每放假回家,我都会去高中的操场跑步,离家近是一点,主要睹物思人,能找到过去的感觉,纯粹,专注,常怀满腔热血,四年下来,驳杂,分神,尚存一地鸡血。

生活历险,并肩莽莽原野荒

说了半天,似乎显得我这大学过的是悲观又恋旧,倒也不尽然,与我而言,这四年是一场专注度和自主性的权衡取舍。你能掌控的越多,就越难做到心无旁骛——好比在高中,想要兼顾到竞赛和高考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困难的,但风险又在于,集中一点就一定能做到登封造极吗?答案也是很残酷的。这就是为何明明知道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但大多数人们都只能如此去寻找自主性和专注度的平衡,我是如此,韩寒也是如此。

还记得在一次采访中,韩寒说他的目标是成为作家里最会赛车的,赛车手里最会拍电影的,导演里面最会写书的。在三大跨度极大的领域都有所成就的背后,其实也暗含着一丝丝无奈——如果没办法在一个领域中做到万分之一的顶尖,那就尝试在三个领域中都做到前百分之一吧。这样三个概率分布叠加,你说不定也可以跻身于万分甚至十万分之一的顶端(三者完全独立(到也不太可能)的话,才是百万分之一)。但这背后依然需要大量的专注度,好在兴趣和风格切换产生的新鲜感将会提供激励,或许可以帮助你坚持走下去。

如此来看,我这四年的一个核心思想便清晰了,从我选择进入双学位班便是,我没有寄希望于双学位对自己的背景提升,也没有因此下决心从事学术研究,那时的想法是“趁还年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使自己可以生活的好一些”,当然,现在的我只认可前半句,这是后话了。

简单谈谈四年里干的最多的事情,学习。本科的课程已经全部修习完毕了,没算上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杂七杂八的东西,显示的是192学分。除了数学和经济类课程,应该还学了一些心理、哲学的皮毛。这种尝试是不错的,起码我可以从数字上给出一个评价的话,看似繁多的课程下维持一个还行的绩点,可以说是让人满意的。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和卷王两字铁搭不上边。本来不想太暴露我对学习的看法,但小结首要还是对自己诚实,事实上,这192学分中,除了一门实变函数着实有点麻烦外,其他的课程我的心态上都比较轻松。印象中与学习有关的刷夜仅限于肝论文和写程序(也有在求是复习实变函数),大三大四便没有过了。在大学学习中,我对“兴趣学习”这四个字确实是做到了问心无愧,这也是我能够肯定自己的一点。似乎在大一上学期之后,我对一门课程的喜好便有了感知,简单来说可以划分成四种:

课有用,老师上的好,自然学的也带劲;

课有用,老师上的“不合口味”,索性翘课自学(经典数分高代程设);

课没啥用,但老师上的不错,看心情图一乐;

都不行,先看是不是必修,是就开摆,否就拜拜。

总的来看,这四年学习了很多让我感到真真切切的提升的课程,也摆了不少。而这种轻松愉悦的“听课自主权”的把握是需要条件的:首先便是我那时候一直以为双学位实验班的存在可以让我没太大的升学压力,对绩点的要求较低(最后才知道没这回事,感谢当初没全摆的自己)。其次,是对自己能力的把握,摆烂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艺术,其目的是在牺牲部分任务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专注度,因此花费适当的精力,使得边际收益最大,比较考验操作。纵览我摆的比较彻底的几门课,最低是2.7,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旦玩脱了,未免会产生比较大的升学压力,这便得不偿失了。不瞒诸位,我也是做过几次free rider的,而且是纯纯的free,好在我也solo过一些小组作业,也算功过相抵,阿弥陀佛。反思一下,我或许算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严”在对自我的控制欲,我尽可能希望自己接触的东西,都是我理解的范畴之类——这也并不意味着作茧自缚,我总是希望去通过学习去拓宽这份范畴——如果确实很难做到或者不感兴趣,情愿一点儿也不管。这种偏执的想法一定程度上让我与“领导者”一职无缘,我很不喜欢命令别人——理解他人总是十分困难的。当然,我也并不喜欢被别人命令。这种“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朱元璋”式作风,在盛行中庸之道的如今,当然是一种另类,但或许是一种解脱,毕竟最优解往往都是在边界上取得。

追求自己兴趣所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求,因此我感激并珍视我的大学。但享受这一切同样需要付出代价。我舍弃了部分社交和睡眠,也并没有额外的兴趣放在实习上。我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双学位学习(当然如果把数学换成计算机还是更好点),也不后悔那些“无用功”的涉猎,但知识的多寡并不是用于自我安慰,学有所用,知行合一才是获得解放的唯一出路。求其广而不求其深,求其通而不求其僻的确是人生道路上一种降低风险的策略,但风险永远和收益成正比,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原始知识积累后,选择哪几种领域进行再投资更是个难题,在没有回测的情况下,需要的便是更多的试错和检验,我暂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三年,道阻且长,还望不忘初心。

我高中的笔记本扉页上记了这样一首诗:

上帝, 请赐予我宁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想一想,其名为何叫《宁静祷词》而不叫《勇气祷词》《智慧祷词》?可见对于人们来说,无法改变的事情永远是最常见的。智勇双全者比比皆是,而唯宁静者方能致远。这四年间确实有一些事能让我体会到无力感,但我远远没能做好宁静,无非是将一切交给了时间——幸运的是,我还真是很健忘的,这点属实让我少了很多烦恼。以后还是多多经历,多多成长吧。

爱与疼痛,不觉茫茫道路长

至于其他方面的事情,总是朦朦胧胧和情感混合在一起,认识了新朋友,重拾了老朋友,又少了些朋友,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但我恰恰是很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不想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被我拙劣地凑成一笔流水账,还是以后再说吧,感谢遇见,感谢理解。

另外,《四海》大年初一上映,电影三年磨一剑,万青+韩寒+沈腾梦幻联动,还是可以期待的。